科技領軍人才風采 | 劉建亞:矢志不渝攀登數論高峰,薪火相傳鑄就中國智慧

來源:山東省科技廳 訪問次數: 發(fā)布時間:2025-04-19

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,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,激發(fā)科技領軍人才的榮譽感、自豪感、責任感,“山東科技”推出“科技領軍人才風采”專欄,陸續(xù)刊發(fā)我省科技領軍人才的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典型事跡,今天,讓我們走近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劉建亞。

“聚焦大問題,要有甘坐‘冷板凳’的耐心”,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劉建亞一直以這種潛心治學的耐心,在解析數論領域探索“求解”。40年來,他不僅以卓越的科研成果贏得世界贊譽,更以甘坐“冷板凳”的治學精神與立德樹人的教育情懷,為中國數學事業(yè)注入蓬勃生機。

師承名家,扎根數論:從“冷板凳”到國際舞臺

劉建亞的學術之路始于山東大學,師承中國數論學派奠基人之一潘承洞院士。上世紀60年代,潘承洞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里程碑式突破。潘先生“聚焦大問題、甘坐冷板凳”的精神深深影響了劉建亞。攻讀博士期間,他選擇挑戰(zhàn)“小區(qū)間非線性素數分布”這一困擾學界近60年的難題。為攻克難關,他研讀俄語文獻,夜以繼日鉆研,最終在1994年取得突破性成果,導師潘承洞評價道:“這個問題很難,我跟陳景潤年輕的時候都沒做出來”。這份對難題的執(zhí)著,成為他科研生涯的底色。

勇闖“無人區(qū)”:開創(chuàng)數論研究新范式

博士畢業(yè)后,劉建亞并未止步于傳統(tǒng)領域。他敏銳洞察國際數論發(fā)展趨勢,將現代數學工具與傳統(tǒng)問題結合,開辟全新路徑。1998年,他提出了一個排除蘭道-西格爾零點影響的新方法,深化華羅庚五素數平方和定理;2001年,獨辟蹊徑,提出“將自守形式與L函數用于素數分布”的前瞻性方向,并在2014年憑此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,成為繼陳景潤、王元、潘承洞之后,中國解析數論領域的又一標桿。

他的系列工作突破了高維高次哥德巴赫問題(Birch-Goldbach),證明高次方程組存在無窮多素數解,被國際同行譽為“第一個突破”“重要突破”。

更令人矚目的是,他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“黎曼假設與素數分布”項目,直面數學界的“珠穆朗瑪峰”,推動中國基礎數學走向世界前沿。2023年,榮獲“全國創(chuàng)新爭先獎”。

立德樹人:傳承學派薪火,培育國際英才

劉建亞深知,學術的傳承比個人的成就更為重要。他秉承潘承洞“根植傳統(tǒng)、面向國際”的理念,重構山東大學數論課程體系,既夯實經典解析數論基礎,又引入自守形式、L函數等現代工具。他培養(yǎng)的弟子中,6人成長為國家級人才:首位博士生呂廣世在“高階自守形式與素數分布”領域成果斐然;學生林永曉突破有限域上黎曼假設屏障,成長為國家級青年人才;90后新秀黃炳榮斬獲中國首屆“陳景潤獎”,延續(xù)學派榮光。

為拓寬學生視野,他力薦弟子赴國際頂尖機構深造,并與沃爾夫獎、邵逸夫獎得主彼得·薩納克等學者建立深度合作。薩納克評價:“中國,尤其是山東大學,一直是經典解析數論的絕對領導者,以劉建亞為代表的新一代,正推動著數論的進步?!?

家國情懷:以中國智慧閃耀世界舞臺

從青絲到白發(fā),劉建亞始終心懷“讓中國數論熠熠生輝”的使命。他帶領的山東大學數論團隊,被列為教育部和科技部雙重點創(chuàng)新團隊;其研究成果被菲爾茲獎得主Bourgain、Maynard、陶哲軒和Venkatesh等國際頂尖學者引用和推廣,被譽為“引發(fā)領域研究熱潮”。2024年,他榮獲何梁何利基金“科學與技術進步獎”,這是繼陳景潤與王元、潘承洞后,中國解析數論時隔30年再度獲此殊榮。

在山東大學校園內,潘承洞的銅像靜靜矗立。劉建亞常駐足于此,思考如何將“潛心治學、祛除浮躁”的精神代代相傳。他說:“中國學者當以十年磨一劍的定力,為世界貢獻更多原創(chuàng)成果?!?

劉建亞用四十年光陰詮釋了科學家的堅守與擔當——以破解“大問題”為志業(yè),以提攜后學為己任,以中國智慧攀登數學之巔。他的故事,不僅是一位科技領軍人才的奮斗史詩,更是一曲中國基礎研究薪火相傳、自立自強的時代強音。


×